商君,姓公孫名鞅,衛之諸庶孽子。又名衛鞅,及後受獲於、商之封地,始稱商鞅,亦稱之以商君。其人自少喜好刑名之學,學吳起於楚之變法,亦深究早期李悝在魏推行的變法,深閱《法經》。為中庶子,事魏相公叔痤。公叔痤知商鞅才能,病重時向魏惠王薦商鞅,言其「年雖少,有奇才,願王舉四而聽之」,魏王默而不語,公叔痤知其不欲用商君,乃屏退左右,勸之不用商鞅,必殺之,無令出境。魏王許諾。公叔痤召商君,言此事,促其急去。商鞅不去,曰:「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,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手!」後公叔死,魏王不用商君,亦不殺,即閑置之。
聞秦孝公初年登位欲強國,修繆公之業。下令求賢,商鞅乃入秦,攜同李悝的《法經》,藉孝公寵臣景監的聯絡三見孝公。初,孝公質商鞅語事良久,孝公時時睡,不聽。孝公向景監發怒,言商君不中用。景監言此與商君,商君應曰:「吾說公以帝道,其志不開悟矣。」後五日孝公復見鞅,然而未中旨,景監受孝公責備,亦傳此與商君,商君曰:「吾說公以王道,而未入也。請復見鞅。」再見孝公,孝公雖未用之,然而謂景監曰:「汝客善,可與語矣。」商君曰:「吾說公以霸道,其意欲用之矣。誠復見我,我知之矣。」於是第四次見孝公,與之詳談良久,公不自知膝已前於席,數日不厭。商鞅亦自評「以強國之術說君,君大說之耳,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。」
孝公既用衛鞅,欲在秦實行變法,但恐遭天下非議。於是退朝後與三大夫共議.有商鞅、甘龍與杜摯。商鞅力主變法,甘龍與杜摯卻主張復古;商鞅以「三代不同禮而王,五伯不同法而霸」,譏笑甘龍等人「智者作法愚者制焉。賢者更禮,不肖者拘焉。」甘龍、杜摯等人則以「聖人不易民而教,知者不變法而治。因民而教,不勞而成功。緣法而治者,吏習而民安之。」便利因民,而認為「法古無過,循禮無邪。」結果商鞅說:「治世不一道,便國不法古。故湯、武不循古而王。夏、殷不易禮而亡。反古者不可非,而循禮者不足多。」孝公許諾變法,任商鞅厲行新政。
秦孝公三年,商鞅實行第一次變法。廢除世卿世祿制,規定以軍功作為等級的根據,取消沒有軍功的貴族的特權。獎勵耕織,抑制工商業,打擊游民,實行連坐法,規定五家為伍,十家為什,互相監管,設伍什之長。獎勵告奸,禁止私鬥,以軍功為勇。六年,商鞅始為左庶長,掌握秦國軍政實權。
初,商鞅制法,法已具,恐民不信。於是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,募民移之於北門,能徒者賞十金。民怪,不敢從,於是再加賞金,能徒者,予五十金。有一人敢試,徙之,卒予五十金,以明商君佈法絕不欺假,於是變法遂行。
八年,秦佔魏少梁。十年,商鞅升為大良造,地位相當於相國兼將軍。商鞅率軍攻魏國安邑,魏軍降。十一年,佔領魏國固陽。此時韓國以申不害為相。
十二年,商鞅二度變法。承認土地私有,允許土地自由買賣。廢封建,置郡縣,分秦為四十一縣,各縣設令丞等官,管全縣政事,所有言負,均由國君任免。遷都,把國都從雍遷到咸陽。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。統一度量行。十四年,秦國初設賦稅制度,推行定期,定額、按人口征收的軍賦;規定一家有二個成年兒子,必須分財分居,否則加倍征稅,以促進生產,提高勞動力。
法令布之於官府,秦民赴國都以言新法不便者,數以千計。此時太子犯法,商鞅曰:「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」將刑太子,然而太子為君嗣,不可刑,結果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。第二天,秦人皆行令,不敢遺。
變法日久,秦民大悅。秦國道不拾遺,山無盜賊,家給人足,人民勇於公戰而快於私鬥,鄉邑大治。初時有秦民言新政不便,後又讚譽其效者。商鞅曰:「此皆亂化之民也。」於是盡遷之於邊城,以後,再無民敢議令。
秦孝公十六年,太傅公子虔復犯法,商鞅施之割鼻之刑。
於是秦國人民烙守新法,秦國在短短十多年間富強起來,十九年,周天子致胙於秦公,諸侯皆賀。至此孝公以「公」稱之,不為「侯」。明年,齊國於馬陵打敗魏軍,孫臏虜魏太子申,殺將軍龐涓。又明年,商鞅欲攻魏,說孝公以魏為秦心腹之患,言其獨享山東之利,利則西侵秦,病則東收地,欲孝公藉魏上年大破於齊,伐魏,以東出中原,成帝業。秦孝公以為可行,使商君為將伐魏。
秦侵魏,於是魏國遣公子卬將軍抗之。商鞅與公子卬書,曰:「吾始與公子驩,今俱為兩國將,不忍相攻,可與公子面相見,盟,樂飲而罷兵,以安秦魏。」公子卬信以為真,與商鞅會盟而飲。商鞅卻伏兵以襲虜公子卬,同時突襲其軍隊,盡破之。魏惠王連連敗於齊秦,國內府庫空虛,不敢戰,及割西河之地與秦,求和。魏乃去安邑而徙大梁,梁惠王曰:「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。」
商鞅破魏還秦,孝公封之於、商十五邑,故商鞅號為商君。
此刻商君之權勢已為全國之首,孝公多少亦要顧及商君,而商君之法刻薄寡恩,宗室貴族多怨。趙良見商君,商君欲收之為客,趙良婉拒,言若商君「不非武王(指先王聖賢),則僕清終日正言而無誅。」商君應之:「夫子果肯終日正言,鞅之葯也。鞅將事子,子又何辭焉。」於是趙良比之於秦繆公書世之賢臣,五羖大夫百里傒。說百里傒雖為楚之鄙人,然繆公舉之於牛口之下,授之以國政;商君則因寵人景監以見孝公,非以名得其位。百里傒相秦施德諸侯,人戎來服,功名藏於府庫,德行施於後世;商君則不以百姓為事,殘傷民以駿刑,積怨畜禍,大舉出軍,外怒內怨,非所以為壽。於是,趙良勸說商君曰:「君之危若朝露,尚欲延年益壽乎?則何不歸十五都,灌園於鄙,勸秦王顯岩穴之少,養老存孤、敬父兄、序有功、尊有德,可以少安。君尚將貪商、於之富,寵秦國之教,畜百姓之怨,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,秦國之所以收君者,豈其微哉。亡可翹足而待。」商君不從。
五個月後,孝公卒,登基二十四年。惠文王太子駟即位。秦國怨商君者多,太子虔等告商君欲反秦,發吏捕之。商君逃亡,至關下,欲借宿,舍人不知其為商君,曰:「商君之法,收留客人而無驗其身,坐牢。」商君謂然而嘆:「嗟夫!為法之蔽一至此哉!」於是去魏。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帥,言必歸商君於秦.。商君被逼復入秦,往商邑,發邑師以擊鄭國。結果寡不敵眾,死於澠池。
後秦惠王車裂商君於彤,曰:「莫如商君反者!」斬草除根,滅商君之家。